欢迎来到必赢nn699net!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系列报道之施甸行(六)踏访绿水青山 追忆善洲精神

    来源:院办  时间:2023年09月22日 11:16:30  点击:

    (通讯员 肖苏阳)开展红色基地调研,学习英模精神,既是响应党中央号召,也是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必由之路。2023年8月4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韩美群教授团队一行前往云南保山市善洲林场进行调研,瞻仰杨善洲雕像,追忆杨善洲精神。

    来到大亮山上,一片片蓊郁的树林映入眼帘。置身山林云海之中,实难想象曾经童山濯濯的大亮山如今郁郁苍苍,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这是杨善洲先生守望绿水青山的真实记录,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生动诠释。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韩教授一行向杨善洲先生三鞠躬,表达对一位坚守初心老共产党员的敬意。

    图1 韩美群教授团队向杨善洲先生纪念铜像鞠躬致敬

    二十二年终如一日,守住青山不放松

    杨善洲1927年1月出生于云南省施甸县,2010年10月在保山逝世,曾担任云南省施甸县首任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杨善洲退休后,主动提出放弃在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回到家乡施甸县大亮山带领当地农民植树造林。去国家最需要发展的地方,去人民最需要帮助的地方,杨善洲同志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想信念。二十二年来,他带领多个工作小组,始终坚守于大亮山这片土地上,开荒、修路、种树,共建成5.6万亩国家生态公益林,让大亮山森林覆盖率从建场之初的不足17%提高到97%。2009年,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图2 大亮山旧貌(上图)与工作队植树造林记录(下图)

    图3 大亮山林场植树工作队会议室

    艰苦工作不私一物,廉洁为民镌刻心中

    一间简陋的窝棚,一排残缺的栅栏,一口清澈的老井,一盏生锈的油灯,陈列馆中的老物件默默地诉说着杨善洲生前清廉朴素的生活。穿行在杨善洲生活和工作的一幕幕场景中,杨善洲让荒山变绿的坚守和执着变得生动起来,“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杨善洲同志从不为名誉和权力所困、不为金钱和俗物所累,克己奉公、廉洁为民是他秉持一生的无私信念。

    图4 杨善洲先生晚年生活(拍摄于善洲林场)

    生机盎然普照大地,不朽精神永久传承

    如今,善洲林场成为守护地方生态环境的一道天然屏障。到2022年,善洲林场已然拥有3座小型水库,蓄水量达43.1万立方米,受益居民3.93万人。同时,依托生态旅游优势,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截至2023年3月,作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善洲林场已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4127期,培训党员干部15.03万人次。

    用心守护绿水清山,共同建设美丽施甸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以来,助力施甸县科学规划精品旅游线路,创建“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融合式旅游样板,重点打造善洲林场等资源禀赋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景区,形成一批具备影响力的特色旅游品牌,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充分激发乡村文化振兴和旅游振兴的内生动力,持续促进施甸县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如今,善洲林场已成为引领地方人文旅游产业和绿色生态发展的一面精神旗帜。

    韩美群教授团队表示,要秉承杨善洲先生遗愿,传承“善洲精神”,坚定不移地做好“两山”守护人,既是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心之向往,也是对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殷切期盼。需要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责任,保护和巩固这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定点帮扶施甸工作做大、做实、做强,谱写云南施甸绿色发展新篇章。


    图5 韩美群教授团队赴杨善洲事迹陈列馆调研


Baidu
sogou